香港家庭教师日记
目錄
01. 美国退休老教师谈家教&陪伴孩子的误区(上)
前几个月的一天傍晚,我在海边遇到了一位美国的中学生Micah( 12嵗)和他的爷爷,碰巧的是爷爷以前是音乐老师,他告诉我M 的父母也是教师,于是我们就聊起来家庭教育问题并拍摄了Micah钓鱼的情景,他们很愿意把我们交流的内容和视频分享给大家,后来我还再次去海边征求了孩子妈妈的允许,所以今天确认可以展示给大家。我真的是非常高兴。非常感谢这个美国家庭。
希望我的观众们能将我的文章多一点转发给你的朋友们,如果受到更多认可以后也许会有更多家长来向我们传授各种的家教宝典。
我总结了3点我们的谈话内容。
一,在爷爷的谈话中我了解到M 是让长辈满意的孩子,他刚刚进入中学。目前美国的学校正是在3个月的暑假中,很多孩子去了暑假班,但是他不用去,原因是他对学校的学习应付得相当好。爷爷还讲到一件事情,M 到了爷爷家帮助修理好了空调,因为孩子从小就在父母的陪伴下喜欢上了各种修理的工作。
- 关于M 的爸妈是怎样陪伴孩子的呢?爷爷是这样描绘的,打孩子很小的时候,爸妈就在家里布置了一张大桌子,上面有各种工具以及设备,爸妈常常和孩子在桌上一起研究玩弄这些设施。他们时光就这样度过的,我想着就觉得这是多么温暖的画面, 而且还很有实际意义。
- 最后我问了一个问题,当孩子和家长有冲突的时候,你们是怎么处理的呢?爷爷重复地强调了一点,当你生气的时候一定不要做任何决定,一定要冷静以后再处理问题。
从他的谈话我找到一个共鸣:做为父母不能仅仅是努力工作赚钱,甚至有些父母只顾自己的娱乐和兴趣爱好。如果你的下一代贫穷不成功,大部分父母都会不忍心,总是会去接济他们的,所以不但经济受损心里还陪着一起不高兴;另一方面,当你老了,想念他们的时候,而你的孩子可能也不会习惯和你一起度过时光,他们很有可能也是正在拼命赚钱或者只顾自己的娱乐。这样的父母的生活也会没有天伦之乐的温情。
02. 与美国退休老教师谈家教&陪伴孩子的误区 (下)
陪伴孩子究竟是什么样的概念,我想讲一下我们常犯的误区。
我举例来说明吧。有一次我和一个家长以及她的小孩去爬山,从我们汇合的时候开始,她就不断的跟她儿子说,你不能这样不能那样,而且还要解释为什么,比如,你不可以摸这个果子,因为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所以不确定它有没有毒。基本上她和我之间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完,我开始不愉快了,而他的孩子最后也是和妈妈生气了,感觉我们不是到大自然中去放松身心,而是换了一个地方去受训和受教育。我想这位母亲就是很着急要教育她的儿子。
我孩子小的时候我也是一样,以为好的父母就应该要多教育孩子。由于我们吃饭或者休息的时候才能和孩子在一起,我总觉得时间宝贵,赶紧利用这些时间来教育她,我一般会先讲一个故事,但是重点在后面的教训,所以我讲到中间的时候我就会说:所以我们应该。。。。时间长了我女儿发现故事并不好听,而是用来教育她的,很快她就不喜欢听了。后来每次我一开口讲故事,她马上就会说:所以呢?所以呢? 你就直接讲所以后面的就好了,她的态度反过来让我生气,经常就是不欢而散了。
现在回想孩子在几岁到十几岁之间那段本应该非常可爱美好的时光却全是烦恼,现在觉得真的很不值得。
其实与孩子相伴就是共同去经历,不管是外出做活动,还是在家,哪怕是个小手工,大家就一起去进行,各自发挥,父母的才智和品格自然是孩子的模仿榜样。
现在的我自己总结了一个人性的规律,请大家看看对不对。比如有一个群体,当中有些人的思想和行为比较突出和优秀,那么他自然会成为他人跟随的榜样。比如在旅行中,大家突遇事故不知所措,但其中如果某人想出办法,是不是其他的人自然会参考他的意见,甚至去尝试他的新念头,就算不知道结果会否满意。我们把这个规律放进家庭教育来看看,我们的小孩比家长小几十岁,他们的能力和经验远低于父母,所以他们是一定会模仿父母亲的,而不需要家长刻意的用一些形式来说教孩子,只要我们有足够时间和孩子一起去经历,那我们认为好的思想和行为会很自然地传递给孩子。
03. 劝说一位美国先生采用防疫措施的案例
其实和孩子们讲道理与跟成人对话没有太大区别。
今年3月,我经历了一个朋友们同住共同防疫的事件。起因是大家都停工在家抗疫。但一个美国朋友,不愿意做任何防疫保护措施,还要坐飞机到处出差。大家非常担忧,关系日趋紧张。
他认为戴口罩除了不习惯以外还显得懦弱,他还说他的生命是为上帝随时准备好了的。这位朋友每天都会虔诚地祈祷,虽然我觉得上帝一定会尽力保佑我们,我们自己也应该努力,于是想给他一点意见。
- 他正愉快的闲坐着,我马上抓住他聊天。先说了些开心的话题,之后转入正题,我问他觉得这个防疫该怎么做?他还是死心不改地重复了以前的观点,我立即表达了敬佩他的勇敢精神,然后我假装闲聊起来,我说这个病毒它是看不见的,而很多人被侵入,死亡数量也不小。它是在暗处,我们好像在经历一场非传统型的战争,我觉得我们不能用传统的英勇战斗型方式,要改成用技巧型,智能型。目前的医疗方案还没有研究成功,那我们能做的就是防止被传染,只要没有生病就算是胜利者了嘛,这样才能在家庭和社会真正需要我们的时候做出贡献。否则,也许就是去个超市买个白菜就牺牲了,那不就是失败者,狗熊了呗。想为上帝做准备都来不及了。再说我们工作赚钱,也是为了我们这个肉身能活得好一点,但是如果牺牲了,我们的肉身就不存在了,还需要什么工作和金钱。
说话过程中我尽量清晰简洁。其实我早就做好功课,分析了这位先生是有点大男人主义,英雄情结,不想带口罩显得畏畏缩缩。同时他也有实际的困难,当时疫情来得太突然,他有些工作没有处理完,加之戴口罩的不舒适感,但是他没有意识到他的实际行动和他想成为一个英雄的思想,方向是相反的,而他“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我因为旁观者清,所以能把这个逻辑整理清楚,摆到他面前来,还形象地描绘了因为不做防护而可能出现的白白牺牲的场景。这个并不是起吓唬人的作用,这个只是运用一种形象的解说,让他人更容易明白你的道理,也就更容易接受不同意见。果然,后来他转变了许多,特别是取消了本来马上就要出差的计划。虽然还是不太戴口罩,但是其他都做到了。
我又每天都关注新闻,将一些染上疫症的人上传的影片内容讲给他听,我也是不讲太多避免他觉得我总是在教育他。我还记得我看了一个英国的年轻女士住在医院时录了一个视频,讲她每一次呼吸都感觉像刀子在喉咙切割的状况,后来还有一个节目说如果被感染到了重症的程度,男士的生殖器官都会受到永久的破坏。这些视频我也都转给了他。
讲到这里,我来做一个总结:要让人接受你的不同意见,首先要找到对方的好的一面,给与肯定赞美支持。原因有二:一是每件事物都是有两面的,比如这位先生一方面他不愿做防护,但他也很勇敢看淡生死。当你看到他的两面以后再对他的行为做出的评判才是全面的准确的,对方更容易认可你;第二,当你表达出你对他认可时,对方从心理上喜欢你了,他感觉到你的善意,不是来跟他作对的,就更能接受你的意见。
接下来要指出对方还没有注意到的一面,正所谓三个臭皮匠一个诸葛亮,两个人的头脑比一个人的头脑想得周全一些,我因为是旁观者而相对冷静,所以才可能来帮助你分析一下,至于怎么决策,记住了,一定要留给这个我们想说服的人。
这里是有一个窍门的,因为人是有自尊的,你不能表现成这种情况:喂伙计,你错了,来,我教你一个对的。这样显得你高明他愚蠢,伤害自己的人就是对立方,他就会对抗你的意见。因此我们留下一个空间让他冷静、分析、重新调整他的行为,然后自己制定新方案。这个过程中他身边的人是可以微微给一些影响的,用合适的形式在合适的时间提醒一下。最终,对方需要改变的地方就慢慢地稳固下去了。
04. 劝说他人的规则
上次讲了一个劝说美国朋友采用防疫措施案例,今天再以那件事为例,对怎样说服意见不一致的人的方法,我做成了一个简单的规则,这样便于记忆,在以后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一下子就可以把方法从大脑中调出来使用。
劝说他人的规则可以分为4步:
第一步是先分析对方的行为或观点的好与不好的一面。既然是分析就要找一个时间,静下来思考,不能急躁的。千万不要对不同意见的人立即发表建议,这样不但说话可能不清楚,没有说服力,有时因为冷静不充分,加之一般人不是太情愿听到反对声音的,所以双方的情绪很有可能上扬,最后演变成冲突,干起架来。
在罗列了对方的好与不好两面时,你认为的对方不好一面的理由也会清晰显现出来,所以基本上也为你之后劝说对方的内容打好了底稿,所以做好了分析这一步,以后的步骤就很简单了。
第二步,一定是要首先表达你对对方的好的一面的肯定和称赞。这样一来让对方感受到即将开始的讨论是善意的,二来让对方相信你是一个看问题成熟的人,不是一个片面的人,不是一个不可信任的人。
第三步才是我们劝说的主题,这个时候,因为有了第一步的分析,所以变得很容易了。需要注意的是,可以将你要说的话题分成几个小点写下来,避免说话时遗漏了什么,有时对方中间插话很可能打乱思路,那么可以停下来静等对方先先抒发一下,之后再平静地告诉他等你讲完了再听他的意见。所以我们自己讲话也要简洁一点,多考虑到对方的忍耐力。
这一步有一个技巧,就是对于一些道理,我们有时可以附上一个形象的描绘,像放电影一样描绘得有声有色。这样可以让对方似乎看得见摸得着这个道理,就更容易理解和信服,还可以帮助他牢牢记住。这里我就举两个例子吧,一个是去年我在旅游时遇到一个失业青年,他对生活感到不富有不成功,所以他吸食大麻来麻醉自己,当时我和他在沙滩公园边走路边聊天,有一刻我们聊的是怎样先有一个好的形象。我劝他注意走路姿势,于是我就要他站在公园里的一条路径边,观察过路人的走路姿势,最后我们做了一个总结,凡是走路稳健,抬头挺胸的人,让人觉得欣赏和喜欢,而且附带还发现这类人的穿戴和随身携带的用品都显示出他们的生活质量很好,相对比较开心的面貌。那么我暗示了如果一个人有一个好的精神面貌,他就更有机会获得快乐成功的生活。
当时我还看见他把手机随意地插在身后裤袋里,一大截露在外面,随时会掉在地上。我就劝说他怎样爱惜已有的财物,我说你要把手机想象成是一大叠金钱,你就不会把钱这样放了吧。你一定会仔细地放进你的钱包,其实手机可以等于是金钱,如果手机摔烂了你就要拿钱去买或者是维修。保管好了现有财富,新赚取回来的财富就会升高你的财富总量了,你就会越来越富有呀。富有的人都对很多问题都比较敏感,而有一些人却比较麻痹迟钝,财富和机遇就随意地流失了,生活才变得苦闷艰难。这个年轻朋友听了我一席话后,立即找到一个好的地方把手机存放起来了。
所以说形象的讲解这个效果非常好。
第四步,我有两个小点,那就是决策和提醒。上一个日记我们讲了,决策要留给对方,要给对方一个时间,我们不应该要求对方在听了你的意见以后,立即就做出改变,而是要等对方消化你的道理之后,让他自己决策新的行动方案。在对方有了改变之后,我们还要经常微微的提醒一下,这样新的习惯就能稳固下来。
为什么是微微的提醒呢,这个和让对方本人做决策的原因是一样的,就是我们切记我们劝说或者建议他人的目的是达到对方有改变,从而让我们的关系或者生活变得更好。而不是来证明自己正确对方错误,自己水平高于他,这样会打击他的自尊心,甚至导致他什么都不愿意改了,结果一切还是照旧的一塌糊涂。
上面的劝说规则当然一样适用于自己的孩子。
05. 耶鲁大学教师的母亲之家教宝典(上)
今天要分享一位耶鲁大学的教师的母亲是怎样培养她的孩子们的.前段时间我居住在佛州认识了一位女邻居,她非常快乐很有热情,看起来她是很年轻的样子,其实呢她快70岁了。她很爱和我谈论她的家庭成员,她的大儿子和儿媳都在耶鲁大学任教,二儿子是一位工程师,还有一个女儿在政府部门工作。他们家所有人员都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那么我当然要向她好好的请教他们的家教宝典了。
这位妈妈非常的友善和热情,特地花了不少时间为我写了三张手稿,我借助字典翻译如下。
她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最重要的事情是爱孩子, 我想我的孩子懂得感谢生活,相信自己是最好的, 并且被爱环绕。 要给他们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安全而舒服。我还相信你应该很有趣,常带着孩子去经历。比如去博物馆,娱乐场所,露营,公路旅行,看书,做烤饼,做运动.经历这一切并留下美好的记忆.
教育你的孩子有责任心,给他们工作,从洗碗到剪草。比如我家的孩子就在父亲的农场干过活。让孩子了解这些工作,也许有一天他们会管理这些事务。
第二段: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孩子们在父母每天的行为中学习; 上学是孩子们的第一个工作, 如果父母认为教育不重要,为什么您要引导他们鼓励他们?大学是他们选择职业道路的地方, 由于每个人都会工作30-40年, 所以应该选择一个想做的工作。
第三段:没有人愿意和粗鲁,不周全,自私的任何年龄的人相处,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学习什么是可以接受的行为,家长千万不要威胁说要做什么事但没有跟进。比如家长说 “如果你打你的兄弟,你就要去你的房间”—他们就一定要去他们的房间;再比如家长说“如果你不能分享,我会拿走玩具”—那么你就一定要拿走玩具。
这位妈妈又举了一个例,她家小孩为了抢汽车前面的座位而打架,后来妈妈就把他们的名字写在日历上,让他们按自己的时间入座, 就没有了推推搡搡的事情;儿子开车得到了罚单,他就去了一家餐馆洗碗来付罚款。
最后妈妈讲了要加强孩子们使用这两个魔法词语,那就是— -请,谢谢你.!
06. 耶鲁大学教师的母亲之家教宝典(下)
我觉得这位妈妈的第一句话—最重要的是爱孩子, 这句话简直总结了培养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因素,很多家长也包括过去的我,总喜欢教导着孩子该做什,怎么做,这时候家长其实成为了孩子生活的主角,孩子被边缘化了,等于是每件事情都被家长做了,只不过外面套着孩子的形象外衣。但是当你以爱孩子为主的时候,就会让她们做他们喜欢的事情,甚至会协助他们,那时候他们才是自己生活的主角。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另一个人总是要改变或者引导你的行为,例如早上几点起床,应该去那个超市购物,煮什么晚餐,等等,可能他都是为了你好,但是你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当然是被人控制住的一种极强的反感,对吗? 当然弱势群体就很欢迎这样的安排的,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将来发展成弱势群体的一员,那你趁他小的时候就该彻底的管住他的一言一行。当然这是一个玩笑, 不过也是一个警示哦!!
这位妈妈还谈到的心存感恩,我有一个小故事和大家分享。以前我有一个朋友她总是告诉所有的人,她太幸福了,一切都好得不得了。我们都信以为真而且非常羡慕她,有一年我去她家小住几天,我发现她家房子的空调位置有很多漏水的污迹,因为我以前是很追求完美的,如果我家墙壁长期潮湿和肮脏,我会不舒服睡不着觉的,再看到他老公和孩子均有各种问题,但是对她来说这些都不是问题,她看到的是勤劳工作赚钱很多的老公,快乐的子女,美味的一日三餐等等。。。那一次我顿悟了,其实你的生活幸福与否,关键看你的心去感受什么?所以现在我常常对我身边的人唠叨:你看你多幸运?今天我们办事多顺呀?晚餐多么美味?当我们在感恩生活的同时我们的注意力就会关注到幸福的那一面,所以每天做祷告的人生活普遍要好些,在祈祷的时候要求说出你感恩的事情,这会让你去想一想今天你有什么好的事儿,当你感受到幸福,心情好身体也健康,做事有精神,当然成就也出来了。
这位美国妈妈当然还有他的丈夫,他们一起带着孩子经历了不少欢乐活动,这也和我们以前文章里的美国中学生的爷爷谈到的陪伴孩子的教育方式一样。那么也许有人会问,这样子会不会浪费了读书的时间,将来没有成就呀。我观察到一般情况下,浪费时间更多的还是在互相争吵的时候,以及情绪低落什么都不想做的时候。“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人的天性都是要求好的上进的,当一个家庭关系融洽团结,互相支持对方,相对一个人的孤独奋斗,这个效果会大很多。这位妈妈的孩子们在事业家庭经济等方面不都是很满意的吗?
可能又有人会问,如果大家都一样是带着孩子玩玩耍耍的,为什么不同的家庭的孩子还是发展到了不同的高度呢? 我认为这是家长的认知起了作用。我以前有个学生的姥姥, 她年轻时在大陆的一个海滨城市外贸公司工作,那个时候的中国相对比较封闭,但她因为工作的原因,对国际社会的认知比一般人多一些,对相关的信息和机会就很敏感。当年她女儿的老师是一位从香港去的女士,这位老师发现她女儿智商非常高,就建议她考虑到国外读书,那么这个姥姥当时一下子就能够接受这种建议。他们从孩子初中就开始做准备,在完成了国内的最知名的大学本科生以后,还工作了一段时间赚取了学费,最后去到美国最知名的大学读了硕士,,后来又在世界知名的公司做重要的工作.(我没有说具体的学校和公司的名字是为了不打扰别人的隐私,请大家理解。) 从这个家庭我们看到就是因为家长知道得多一点,因而帮助孩子获得了更好的生活。
家教可以说是每个人生活质素的决定因素。而学校更多的是教导孩子各门学科的知识,和基本的为人处世方面的道理。以前我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说现在的学校把很多教育工作都推给家长,但是我统计过大部分成功美满的人都是曾经拥有良好家教的孩子。
07. 惩罚与碰壁
惩罚这个词语对我们东方人来说,听到感觉有点紧张和害怕,在我移居到香港以后,常常听到我的外国人学生家长很自然的用到这个词语,后来我明白他们的意思是如果孩子做错了,却没有得到坏的结果,就不会知道这是错的行为。我们东方人会说“有些人不撞墙,不碰痛他的头,就不明白这条路是走不通的,也就不会改变他做事的方法”。东西方的表述不同,道理却是一样的,所以惩罚并不是用来伤害人的,反而长远来看是有效的帮助。
我总结了三点惩罚孩子的规则:
1.轻度惩罚:主要表达你对孩子不当行为的反感,可以用不愉快的表情,语气.
我还是先给大家用案例来讲解,一次有位朋友跟我抱怨她的女儿参加了一个电子琴班,老师教得挺好的,就是有时表情让人难受,比如小孩子上课时交头接耳时,老师就停止上课,有时自顾自的弄弄自己的手什么的,有时会看着学生露出讨厌和反感的表情,家长有时也在课堂里, 他们感到很尴尬。 当时我安慰了这位朋友,但我心里认为老师如果不维持好纪律,就不能得到家长说的孩子学得不错的这个结果。老师用的不愉快的表情,就是向那群比较小的孩子表达—-你们的行为使我不高兴了。其实这群小朋友已经是很乖巧的小孩子了,只要发现老师生气了,就马上变得很小心了。
我自己曾经亲眼看到一个学生妈妈用严肃的眼神看着她的女儿长达20秒左右,效果非常经典,不得不介绍给大家。首先这个孩子也是小学低年班,一天在我的课室上完钢琴课,她妈妈来接她时感觉有很多话要和我聊,孩子就自己在门口玩,过了很久还不见妈妈要走,就进来催促,刚开始呢妈妈就回复说,好的好的马上走了,几次下来后,女儿的语气就变得很不耐烦了,这时她妈妈也突然把脸一黑,说了一句:你没看见我话没有说完嘛?然后就用超级严肃的眼神把女儿足足盯了约20秒,小孩吓得站在门口望着妈妈不敢动弹,突然间妈妈脸色一缓和,说了句再过5分钟就走,小孩马上高兴起来,后来大家准时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2.中度惩罚: 用比较不客气的语言讲出你对他们行为的反感,甚至可以给予口头警告。
这个动作要做是很简单的,就需要直白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比如有一位母亲对他已经成年的儿子这样说: 你最近老是忙,连母亲话也不多说了,一来让我很担心你遇到问题了,二来我也是需要关怀的嘛。父母年老了,确实需要子女的一些呵护了,说出心里话也算是对忙碌的子女的一个提醒。我也会对那些比较顽皮的小一点儿的学生很直白地说:我现在有点生气了,或者–我现在生气得越来越厉害了,或者– 我现在已经生气到严重程度了,一般这个时候学生都会收敛一会儿的。很多家长内心柔弱,不太敢说出这些他们认为是伤人的话,我建议大家在决定给予警告之前,先鼓励自己一下,首先想:这样做的直接好处是不用把惩罚升级,其次这只是告诉对方他的行为对你的不良影响,并不是伤害和为难他们。另外可以先演练演练,熟悉套路就不怕了。我有一篇日记讲的是耶鲁大学教师的妈妈的家教宝典,那天这位妈妈跟我谈到孩子抢座位的那件事儿时,她描绘了当时对孩子们强硬的说: 汽车是我的,所以要按我的规则办事,否则就别坐我的车.这个态度对还小的孩子来说是很严重的现实后果,迫使孩子冷静下来协调好自己在事件中的行为.
3.高度惩罚: 取消孩子们的一些权力,或者福利,或者增加他们一些义务.
在第二点里面,我说道我对较小的学生表达的方式,有时候学生不理我,最终都不肯收敛,我有时会立即停止上课,让学生回家,他们会很惊慌感觉自己闯了大祸。然后我跟家长沟通,下一次上课时我会补上相应的时间,家长就很配合,因为大家都希望孩子们是懂规矩的一代人。其实我自己是有些时间和经济的损失的,但是从后面上课的舒适度来看还是很值得,被惩罚过的孩子都会明白我的底线不能碰,所以基本上我的学生都是专注上课的(这也导致了太多家长要送小孩到我的课堂)
有时惩罚孩子不要怕金钱和学业上的一点损失,懂得好好做人以后,方方面面都会更好。
还记得那位美国妈妈对她孩子驾车被警察开了罚单的处理就是要他去餐馆打工付罚款。我也来讲一个我自己惩罚自己的例子。以前我一直是在大陆生活的,刚来到香港后,自己最不能适应香港的是—-常常迟到,我虽然觉得很不好,但还是很难改掉这个坏毛病。有一个早晨我去上班,差了1.5分钟巴士就开走了(大家都知道香港的巴士只要关了门就不会再打开的)。因为我住在偏远的离岛,所以巴士班次稀少,那天我决定打的士去学校。虽然路途很远,而且那年我刚到香港,平时觉得蔬菜都贵得不行更不用说的士了,我当时就是要惩罚自己,让自己对因迟到招致的损害印象深刻。后来又经历了好几次这样的情况,我终于做到了不迟到,而且早到几分钟的习惯。在自我惩罚的同时,我还给自己做了思想工作的:1.早点出门可以保持一种从容不迫的仪态; 2.如果早点到达也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这不但会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而且可以换来被他人敬重。
08. 惩罚的注意事项(上)
一.太多的惩罚导致孩子的抑郁,失去自信,能不罚就不罚。推荐一种最轻微的惩罚,微笑着罚—对着孩子或者捉住他们的手臂,就像开玩笑一样地说,你是不是要这样,故意捣乱?….(在后面追加一些你的感受或者道理,但是都用开玩笑的方式);还有一种游戏中的惩罚,设计一个游戏让对方发现自己的行为产生的不良后果。
二.点到为止的惩罚,记住我们的主要目的是传达给他们这个信息,便是他们的行为对我们造成了困难,以及详细解释那些困难。切记勿要发展为—趁惩罚的过程对自己已遭受的困扰要报复回去的自然的但也是不良的情绪,对孩子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三.惩罚的力度不仅要因为对方的承受能力而定,还要根据犯错误的大小而定。
四.惩罚之后必须建立新秩序。因为孩子就是不知道怎么做才犯下错误,如果惩罚之后没有新的行为规则,他还是不知道怎么做,因此很快就又犯,此时的家长会更气恼,认为孩子完全没有把自己先前的教育放在眼里,真的是新仇加旧恨。但是家长首先要明白,“先前的教育”到底教了什么?孩子听清楚了吗?或者你最好能不能演示一遍怎么做才对?
五.重中之重—-切记所有的惩罚过程家长必须保持理性! 有时候表面发怒,但是心里知道那是”演”给迟钝的孩子去体会的。
一个案例: 曾经一位美国家长对他自己的儿子成天玩计算机,什么都不做,每次都进行口头警告惩罚,但结局是情况依然不变,所以他感到更加愤怒,后来我帮助他一起来处理。首先我请他把这个孩子从计算机上叫下来,说了他几句后马上给他口头安排了一件处理垃圾的事情,接下来我要求这个家长带着他这个孩子一起去做了好几次,在这个孩子已经明白是具体怎么操作了以后,这个家长才放手。放手后还要时不时去看一下他单独做的时候的情况,最终达到家长满意。这个孩子以后就会知道,每一周有几天他是需要去为家里劳动的,那么这个家长就感觉到稍微的欣慰,接下来我们用相同的方法,相同的规则,没过多久,就给这个孩子又加上了每天上普通话课的学习任务,再后来,就给这个孩子又安排上了每天要为家里的生意工作多少个小时,那么这个事情从除了口头惩罚,你还要有清楚的新秩序,否则像家长之前已经是差不多两年了,孩子都在玩电脑。而家长一直在愤怒焦虑无助之中,但现在加上了一些行为方法规则,事情变得是这么简单。那么他的改变是用了差不多六个月的时间,现在这个家长完全对孩子没有意见了。所以—-
新秩序要在家长的协助下,持之以恒才会有效果的。
09. 惩罚的注意事项(下)
关于体罚,我是不赞成的,它作用小副作用却很大.
我也体罚过我的孩子,后来我做过一个实验,用体罚过自己孩子的铁衣架以相同的方法抽打在我自己的身上,我来感受一下这个会有什么效果,最后我发现,当你身体受到袭击时,首先产生痛楚,接着是抵抗,同时有了一种愤怒。这个实验让我想起当我们遭受意外的撞击,比如男生不小心把足球踢到我的头上,或者空中突然掉下一个物体撞上身体,我们本能地产生上面那几种情感经历,而并不是马上检讨自己是否做错了什么—-比如是否走错了道路之类的。又比如一个人遭受看似严重的车祸,在他倒下之际,他会感受到这次可能完了,那种情绪是无助的,甚至崩溃 。这些还只是无意中的撞击,如果是有意的袭击,那情绪更大。
愤怒,反抗,无助,崩溃,这些负面情绪,没有一个是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且孩子和家长都会身心受到伤痛,可怜天下父母心嘛! (家长们为什么高高兴兴生下一帮小娃,后面却把日子过得这么苦?!咋我们就不能智慧地跟着孩子们幸福的成长?!)
我曾经讲过所有解决问题的最好的方法,最好的时刻,就是在人们的情绪平和理性的时候,才会想得出,否则的话只是各种情绪的宣泄.所以我们曾经以为拿一个棍子鞭打孩子他就懂事了,明白一个道理了。鼓励大家都实验一下自残(这里的表情是大笑…),或者回想一下你自己无意中被撞击时的反应是否是立刻就懂事儿了。
有一种孩子,遭受体罚后表面上看起来变乖了,但同时他们对很多事情也彻底地失去了热情,包括家长认为他应该做的那些事情,他也怕怕的做不成样子了,这是遭受了车祸的那种无助的状态。在我11月11日那篇日记中讲到的,一位妈妈严肃的看着女儿大约20秒之久的“黑脸色惩罚”的这个家庭,因为妈妈经常惩罚孩子而且每次都凑效了,孩子却因为总是怕怕的而让妈妈也抓狂。比如孩子们的合唱大家都随音乐开唱了,她就是要等别人唱了才敢跟着唱,总是慢半拍。孩子在学校也是不热情不积极,总害怕总忘记,让优秀的妈妈停不下来地生气。
如果孩子在惩罚中有反抗的表现,我也许会恭喜你,因为可能孩子将来的前途反而要好一些.
10. 怎样防止失败的事情发生
前几周我去一个美国山核桃的产地农场,买了一大袋山核桃,回来却发现开壳后,里面的果仁质量不是太好,我朋友说本来当时想让我买旁边那一种的,因为那种山核桃都开了一个口子,可以看见里面的质量。可是当时我以为朋友是想让我方便开壳,我又想省点钱,咱中国人不就是勤劳嘛,回家劳动劳动就行了。
这件事使我回想起2011年的一件事,那年我回家乡约老朋友去爬山,他在中国大陆的一家知名企业做经理,途中他接到总公司他上司的来电,上司在电话里对他工作上的失误非常粗鲁地责骂,收线以后我朋友对我说,“你知道吗?前段时间我的下级就在我的眼皮底下在一个工程中造成了100万人民币的损失,我都没有说他们一句”。我知道他是想表达他是一个心善的人,但是我突然思想转到了另一面,我开始思考怎样才能阻止眼看就要带来损失的事件。
其实我又何尝不是,虽然我没有领导一个工作团队,但是负责一个家庭和自己的小辈,也常犯相同错误。虽然我自己的行动都很顺利,但是在监管小孩子的某些行为方面就常造成失误。
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总是得到成功的喜报呢?!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我最终明白:
一,不敢完全相信自己的判断。二,有点不敢于向他人提出相反意见,因为担心自己被对方反抗,又担心万一自己错了要承担的责任。但往往事情就向坏的一面发展去了。现在的我,对于类似的事情会很快反应,准确地提出我的要求或者建议,然后密切关注事态发展,随时调整策略,从而让事情总在轨道之中发展,最后迎来的不是失败而是顺利完成任务!
前面说买山核桃的事情,如果我朋友当场清楚地告诉我没开壳的里面有很大机会有很多不好质量的,虽然他不能100%肯定这个判断,但是他可以肯定照他的想法买了开了口的那种,100%肯定质量是更好的,而且回家享用的时候还比较方便。而在我吃山核桃的时候就不会迟到烂的果仁了。
如果朋友能果断阻止我,并按照他的建议做,就会是顺利开心的结局。
在我孩子小的时候,很多问题发生时,我也像上面的先生们一样,反应较慢,结果很快铸成错误,留下那种特有的失败的滋味。自从我运用了上面的规则,我对孩子的所有问题都立即处理,甚至常常要改变事态正在进行的方向。我感觉孩子的问题大大减少,一切都在向好方向发展。
11. 四个家庭对孩子的四种体罚
第一个故事:小孩炒菜也挨打。
一次我去老朋友家串门,我们决定在家里做美食。她家儿子大概九岁左右,他在妈妈的提示下决定为我们做一份菜,可是当油在锅里面烧热以后小孩感觉很害怕,不敢将手中的菜倒进锅里面,并且大呼小叫的现场一片混乱,突然他妈妈一边训了他几句一边啪唧两下拍在他的光膀子上,孩子一边哭一边立刻把菜倒进了锅里,后面的工作就顺畅起来。这位家长是一位学校校长,她的孩子还真是发展不错。她此时的行为让我有一点触动,因为如果是我的话,会帮着孩子把菜倒进油锅里,然后让他做后面的事情,比如在锅里面翻炒。但是这位家长比较强势,她可能习惯推动孩子突破一些个人的障碍,而不是去帮他做一些事情,这也是我上一篇讲到的“虎门无犬子”的家教宝典之一。
第二个故事:大孩子埋头在电脑里,原因却如同鸵鸟精神。(这个家庭成员看了我写的草稿后要求我隐去她的真实身份,那我就不介绍背景,直接讲经过。)
这个女孩子18岁那年考上外地的大学,本来是件喜事,结果在启程的前一天突然对家长说不想去读书了,然后埋头在电脑里,当时妈妈既气愤又着急,围着自家房子打转转。其实家长在外面想了两个方法,第一是把孩子她拉下来质问她为什么;第二是让她自己做决定然后自行承担恶果。最后家长决定尝试第一种方法,因为她不想再经历那种没有及时制止不妥的行为,最后大家却一起在后悔中懊恼的情况。
想好以后,家长走去孩子的桌子,一边跟她讲道理一边拉扯她,她先是挣扎了一阵,突然她一把抱住了妈妈,身体显得那么瘫软,原来她并不是故意想错失良机,而是对这次远行有一点惧怕,又伤感要离开家乡,所以她通过玩电脑来逃避现实,就像鸵鸟遇到危险就把头埋进沙子里一样。当明白原因以后,事情就顺利起来,家长只是帮她把惧怕的事项找出所有的解决方案,其实没用几分钟孩子就明白了,于是大家一起顺心顺气地开始打点行李。从这个案例,我们也可以看到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有各种家长意想不到的困难。
第三个故事:有责任的两公婆阻止小孩沉迷观看电视连续剧。
这个是在我以前的一个日记里讲过的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沉迷在看电视连续剧中,她的聪明妈妈把老爸叫回家,二人奋力把她从电视机上拉下来,过程中还给了她几下,最后又担心小孩寻短,决定守在孩子的房门外不去外面吃饭的故事。这个体罚是为了把沉迷在一种状态中的人强制解脱出来。
第四个故事:单亲妈妈的手心板杖。
我的一个亲戚,她是一个四个小孩的香港单亲妈妈,生活相对艰苦和忙碌些,四个小孩,在成长中也是会犯很多错误。每次孩子犯了错,妈妈都会把他叫到面前训一顿,还要拿木板抽打手心,每次抽打过后,妈妈也一定要讲为什么来抽打他。说起当时的情景,也是大人小孩一起流泪,这位妈妈强调说,每次最后一定要问孩子想通这个问题没有,妈妈打他是为了他的哪一方面变好?否则孩子心里面可能会忧伤,那是对身体不好的。
我对上面四个故事的看法:
第一和第二种身体冲突其实很相似,这是在孩子没有什么基本问题的情况下,遇到突发事件产生一种惧怕不知所措的时候,家长给了临门一脚,结果效果还是不错的。在第二种情况中,当时家长很难判断这个孩子为什么要沉迷在电脑里,好在家长没有不顾青红皂白地把孩子臭骂一顿,虽然有肢体冲突,但是一直讲着道理,孩子在情绪没有受到破坏的情况下,终于坦露了她胆怯的真情,从而解决了问题。
第三种情况,很多家长估计都用过,我孩子小的时候我也用过。在那一瞬间它也是有效的,但是后面如果不跟进处理孩子离开电子产品以后的空虚问题,他很容易重新恢复原状,同时在产生体罚的时候,也很容易伤害到孩子的感情,可能会导致以后大家关系不好更难教导,所以必须处理好后面的后遗症。事件里面的妈妈后来告诉我他们给孩子安排了很多有趣又有意义的活动,从那以后彻底改变了家长对孩子在各方面的活动和资金的安排。
第四种体罚说起来也挺常见,效果也是有目共睹,这位妈妈也挺想得周到,唯一的是因为经常用这种方法,导致孩子养成谨小慎微,胆怯怕事的性格,她的孩子们现在都挺大了,有的已经结婚生子,生活顺顺畅畅的。他们都属于那种老实规矩听话的上班一族,如果父母有望子成龙的心态的话,也许就不适用于这种长期的体罚的方式。
12. “虎门无犬子”及“香港精神”
我有一个亲戚,在很多年以前他就梦想自己能成为一个顶尖的成功人士,他认真努力地生活工作着,差不多接近30岁的时候虽然他已经过得很不错了,但他发现距离顶尖的成功,这个梦想似乎在他这一辈上是实现不了,于是自然又把梦想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可是没过两年,他就发现他老婆对孩子的教育不是很通窍,最后他感慨地说这个伟业不是一代人能建立的,而是要几代人的努力。
正如 “虎门无犬子” 的古训!
在我们这么多的亲子关系的真实故事里面,多少成功与失败的案例,都紧紧关系到父母的行为,任凭我们对孩子们提供了多少的物质条件,父母智慧地身传言教和坚定不移的坚守,并不是不可预见成功的到来的。
我有一个学生家庭,他们是香港本土人。当年年轻夫妻生下一个女儿很想再生一个孩子,谁知道迎接的是一对双胞胎儿子,这下父母意识到要全面迎接培养孩子的任务。于是母亲保留了自己薪水很高的专业人士工作,而父亲辞职转而从事儿童玩具出口贸易。他们并不期望生意做得多么大,只是希望有一定的收入来负担家庭的开销,主要是父亲需要一个自由的工作方式,因为他有更重要的工作就是每天对三个孩子学习的安排。另外他们对家中的菲佣充满爱心和信任,致使菲佣全心全意地担负起了照顾这个5口人,几头狗和猫,再加二层楼的全部工作。
为了让孩子们不受周围环境可能出现的不良影响,他们搬离了拥挤、昂贵的市区,来到环境幽雅稍微偏僻的离岛。但是孩子们在市区的名校就读,以及每个周末必须去他们选定的优秀的教会参加活动。所以他们的时间安排是非常紧密,每天都是早起晚归,后来孩子们也因此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力。平时父亲负责孩子们上学的安排,每天下班以后由母亲负责安排孩子们的兴趣爱好课程的安排,孩子们学了音乐、田径,并参加相关的比赛活动。放长假的时候,父母总会带着孩子们和菲佣出一趟远门,然后紧锣密鼓地参加假期的学习活动,他们比较爱参加的是大学校为孩子们举行的一些学习活动。因为香港的有些大学也是都非常遥远,所以他们的假期更是忙碌,而这对夫妻也会在每一年拥有一或两次类似蜜月旅行的安排来减轻自己的压力,在这个短期的旅行时间里,孩子们就送去爷爷奶奶家里,顺便陪伴老人。
因为我教导了三个孩子很多年,所以对他们生活了如指掌。看着孩子们从小学的名校一路升入香港最知名的中学私校,并且因学业名列前茅获得奖学金,不用支付昂贵的学费。还在中学的时期,孩子们就立下了志愿—-大家都想做医生。
2019年的春天,他们家庭和孩子们学校同学的友好家庭合资举办了一次音乐会表演。还邀请了香港明星作为嘉宾演出。他们的生活的既绚烂繁荣又充满意义和美好的希望,但谁能算出父母为这次演出会付出了多少的金钱?为他们自己的孩子们的成长付出了多少的青春与辛劳?
13. 令人喜欢的孩子是怎样练成的(1)我最喜欢的学生Dan
有一年我接受了一个新的学生,他只有8岁,来自澳大利亚。暂且在这里称呼他Dan, 他长得很健壮,像一头小牛犊,有点大的脑袋圆滚滚,眼睛也是圆圆的亮晶晶的。他真的像他的长相一样机灵。每次来到家里上课,他总是既礼貌又不失活泼,而且还懂得反过来关心老师了,每次我要做点什么事情帮助上课,他总是像个绅士一样麻利地协助我,最不能忘的是他很喜欢教老师上课,比如我刚想请他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会赶在我前面说:“现在是不是应该叫我朗读课文了”,或者“你一定会让我扮演老虎,你就扮演猎人对吗?”有时我会为学生提供一点解乏的食物,孩子真的是跑前跑后热情地配合老师但又不失分寸。
他给我的感觉是非常享受上课的时光,并且用行动来表达并感谢着我。我开始感叹着这个孩子究竟拥有什么样的父母,把他培养得如此令人喜爱。
Dan的家里一切是由母亲做主,一天他的母亲跟我说她自己也想学习普通话,我想了一下正好我也需要学习英语,不如和她做个交换吧。达成协议以后,一个周日的上午我如约去到他们家。第一感觉是这个家庭有点与众不同,一般普通人家在香港租房子都是一个套间,但是她租了两个大套间,而且并排在一起的,这样的话价格会更贵,因为很难遇到刚好两个相邻的套间空置。她家三口人就住其中一套,另一套作为厨房客厅等活动室,以及菲佣的居所。
我们一起在学习室刚落座,Dan极其兴奋地冲进来找我说话,还没说两句呢,突然她的母亲大声地对他咆哮起来,大意是你没看见我们要上课了吗!?你自己找不到该做的事情了吗!?一顿狂风骤雨般的轰炸之后,孩子被迫去客厅的沙发上坐了一节课,孤零零什么也没做,正好对着窗外的蓝天白云。
他母亲也是非常活跃人格类型,上课时和我讨论问题非常积极,还记得她是首次告诉我中国很多人对W 的发音不准确,往往和V 混淆了,我一琢磨果然如此,而以前任何的英文老师都没有告诉我这个问题,可见她智商挺高。一节课以后,她就果断地告诉我,她决定放弃学习中文,因为又教又学时间上她没有那么多,而且她发现要学好中文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两个放弃的理由。但是她告诉我孩子非常喜欢上我的课,也喜欢我,所以要增加课时。
而我开始体味到,在这种称得上严峻的家庭气氛里长大的孩子,是多么地想尽自己一切努力去争取到一种温馨的来自他人的亲切关怀呀!
14. 令人喜欢的孩子是怎样练成的(2)两个家庭的规律
Dan的情况让我久久不能释怀,想来想去,又想及到另一个小女生。这个女孩子来我的教室学习的时候只有6岁,是一个漂亮的混血儿,每次来上课时就像一只柔软的小猫,总想在我的身旁蹭来蹭去,加之上课时非常乖巧听话,有时我也会高兴地弯下腰亲近地与她交流,就像对自己的小宝贝一样。
这个女生就是以前我们的文章中提到那位,因为催妈妈而被妈妈沉默而严肃地瞪了几十秒,吓得不行的那位小女生。
从两个家庭我总结到一个规律,无情的家长在很大程度上会让孩子拥有一种主动维护情感的行为。
这之后的一天,我的前夫的侄儿媳找我有点事儿,我在她家坐了一阵子,说完事儿以后,她突然向我抱怨起家里的老大来了。本来香港人都是比较保守的,尤其难得跟大陆长大的人交流过深的,我当时感受到她心中的苦闷已经到极限了。她本人性格温柔长相甜美而且非常聪慧,中学毕业后曾经自费去日本学习了几年。其实她4岁儿子的问题也都还是常见的问题,比如顽皮好动固执,但是对于年轻的而且怀里还抱着一岁不到的老二的母亲,确实是有很大压力的。
在她倾诉完毕以后,我这样对他说:你这么温柔完美的教育着他,对他方方面面的周全照顾,也许这就是他调皮捣蛋的原因呢。你试一下少理他,不高兴的时候甩给他个黑脸,时常可以做出一副讨厌他的很的样子。
侄儿媳面露惊慌地说 这样不可以的,估计她心里在想大陆人太没有爱心了吧。于是我把上面两个学生的案例详细地讲给她听了。
做父母如你我之善良之辈,我们努力工作,主持家务,投资理财,还要勤俭节约,看看你对孩子的照顾,他们的衣食用度,你们俩口儿风雨无阻送孩子上兴趣班的劲头,甚至还无时不刻地想着哪些财产可以留给后人。。。。。。即使我们有时不把他们捧在手心窝里,也不代表我们不爱孩子。反而,我们过于周到的照顾已经使孩子们陷进舒适区,不知不觉地已经溺爱了他们,才导致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获取的同时是要付出的,对于年龄尚小的自己,至少可以多聆听父母的话,照顾一下父母的心情,而不是随心所欲,固执任性。
15. 令人喜欢的孩子是怎样练成的(3)不好的父母总是有好的孩子?
一年春节我和众多亲朋大聚会在一起,看着家族内的一位优秀年轻人,大家啧啧称赞。私底下却有人嘀咕起来,大致是说这位年轻人的父母真的。。。。唉,不怎样呢,但却有了这么好的后代。一位长者一句话给了我最好的总结:不好的父母总是有好的孩子。
我孩子小的时候就近上了一所新开的幼儿园,据说园长是一位很有独立见解和进取心的专业幼教,虽然学校刚起步,条件不是太好,但还是吸引了周围很多好家庭送孩子来上学。但是很快家长发现学校的一个大型玩具比较残破,立刻开始担心各自的心肝宝贝的身体会否受到伤害,可没有想到的是园长对此事的干脆回复是:这会使孩子培养警觉和自我保护意识。很多家长哗然,但我却觉得也不无道理。
对于幼小又可爱的小人们,善良的成人总是心软地担心他们受到来自大自然、社会和家庭的各种伤害,不觉地起了怜悯之心,有能力者进而为小人类开垦了一片世外桃源,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在这个环境中长大。岂不知真实社会并非如此顺心如意,一旦孩子们接触到现实社会时,很多新问题让孩子不知道怎么应对而产生愤怒或抑郁、心灵脆弱等等。
相反一些从小历经世事的人,只要没有被坏人带上邪路,成人以后,最少都能达到生活安稳富足这样的水平,还有很多成为社会精英。
我认识一位香港退休警司,有一次谈起童年往事,他告诉我他有一对沉迷吸毒和赌博的父母,三兄弟刚一懂事就明白自己需要挣扎在生存线上,靠着教会的指引,兄弟们最后都拥有成功快乐的事业和家庭。但是因为父母的原因,每个人都患有一种生理缺陷,一个是不育症(不是性无能),一个是没有嗅觉,还有一位是什么我忘记了。三兄弟都不喜欢父母,很少探望,但还是会供养父母,我想这是因为在贫穷中长大的人最清楚贫穷的痛苦,强烈的同理心使他们不想看到别人再贫穷吧。
16. 令人喜欢的孩子是怎样练成的(4)一个天真母亲的精英女儿
写到这里,仿佛令人喜欢的孩子越来越多了,今天又要提到一个不但令人喜爱,而且属于精英型的女孩儿,看看她的母亲怎样炼成了她 。
这个孩子我认识她时,她在大陆准备考高中了。由于预考成绩很出色,已经接到整个地区最优秀的公立私立学校免费入学的邀请。女孩儿生得漂亮,精神看起来是既健康又清新,会打扮入时但不夸张,有主见很快乐,知道怎么表达自己想要的,也懂得笑眯眯地拒绝自己不想要的,眉眼间还时时流露对他人的关心之情。
那段时间我在放假,她妈妈常开车带着我到处游玩,她喜欢吃喝玩乐爱说话,一来二去她和孩子的那点事儿就全抖出来了。
最好玩的一件事儿是妈妈爱打麻将,女儿小时侯天天找妈妈的往事。这个妈妈讲述孩子小学时,放学后找不到妈妈,天天以泪洗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哭势凶凶,妈妈于是想了一个妙招。她找到女儿最喜欢的老师,大大宴请了一番,然后向老师倒了自己一肚子的苦水,请老师帮忙劝劝孩子。老师在理解了这位母亲之后,就时不时地找孩子谈谈心,中心思想大致如此:妈妈虽然没有上班,但是生活也会枯燥苦闷,需要做些娱乐来放松自己,然而一上麻将桌呢,就身不由已,输了就不甘心失败,赢了别人又不让走,所以常常不能准时回家。等等,哈哈,其实后面这一段不是人民教师说的,是我瞎编娱乐大家一下而已。总之,家长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请老师更多的维护了自己的生活的独立性,这位妈妈不是那种生为牛马的孝顺父母。
说来也怪,妈妈的独立自主精神是可以传承的,女儿很快比一般孩子显得独立,她应该是懂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不需要随时黏在一起,自己做自己的事儿,孩子慢慢就专心在自己的学习生涯中了。不但如此,现实教育了她,自己虽小但是要懂得大人也是要关心考虑到的呢,并且由自己的小家庭扩充到社会的大家庭中来。
妈妈还有哪些性格的优点传给了孩子的呢?她生活简单没有太高的要求,平日里都是很有规律的几件事儿,每件事儿都专注地处理得服服帖帖;她性格独立,从不受别人的影响,不在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上浪费时间,所以她也显得准时而坚定;她特别爱打扮,时不时就带着孩子跑去拍一组婚纱照臭美一番;她爱宠物一口气养了四只超可爱的小狗,但是因为忙不过来就变成了她老父母的家庭成员了,她慈爱的老父母们虽然因此多了一份工作但也多了一份快乐。。。。。
快乐的母亲——成就——快乐的孩子!
更多关心自己的母亲——成就——独立关心他人的孩子!
17. 令人喜欢的孩子是怎样炼成的(5)?川普家的孩子
那一年,川普当选美国总统,微信到处却流传着他女儿的故事,我也看了伊万卡的故事,没办法她太优秀了。看看中国大陆的网站对她的评价———
一.伊万卡·特朗普 (Ivanka Trump) 并没有“恃富生娇”,1997年,年仅16岁的少女伊万卡·特朗普 (Ivanka Trump) 登上少女时尚杂志《Seventeen》的封面,自此伊万卡·特朗普 (Ivanka Trump) 开始凭着自身努力晋身国际超级名模的行列 (伊万卡说为了和父亲一样“自食其力”起家,做模特只是为了挣钱生存)。这位世界超级名模,之后成为美国纽约房地产巨鳄特朗普集团副总裁。2011年,伊万卡的第一个女儿出生。2013年4月,伊万卡宣布她怀了第二个孩子,同年生下长子,2016年,次子出生
二.因为从小的家庭环境,所以伊万卡很努力,她希望爸爸能够欣赏她,希望妈妈能够过得好,还会担任起姐姐的责任。
三.美国总统大选第二场辩论于北京时间今日(10月10日)早上9点在美国华盛顿大学举行。现场观众Ken Bone提问,“可否谈论一下对方眼里各自的优点”。希拉里表示,我很尊重特朗普的子女,子女很能干,而且支持他的父亲。不管父亲做了什么,妻子儿女都很支持他。作为母亲和祖母,我很看中这一点。
以上的评价已经让人惊艳不小了,更绝的是伊万卡父母的教子之方,有报道指伊万卡读书期间从小就需要打工赚零花钱,父母只付学费和生活费,甚至有一次其母建议生活费都不要付了,这还是亲妈吗?
当我了解了这些锻炼优秀孩子的良方时,我的孩子已经比较大了,但我还是积极地改善我的教子之方。我开始给孩子一些看似严苛的要求,为了让自己心狠一些,也为了不让孩子产生反感,事前我总会挂着明媚的笑容,把各种出色孩子的故事再重复一次,然后会说,为了让你更有能力更优秀一点,这件事必须你来做……云云。我家孩子马上就能体会家长的良苦用心,就像我们以前看完电影,暗暗地扮演甚至自以为就是影片中那个最好的角色,不仅穿衣打扮,甚至连说话和动作都悄悄的改变了。
狠心一点儿之后就是开心,在孩子19至21岁期间就独自在中国大陆和欧洲旅游,历时共一年有多,并在此期间,通过网络与我一起工作,为我的三本书繁多的美工设计排版承担了主要工作,并全部完成书中的所有英语翻译工作。
我的一位读者问我如果对孩子各种的“不好”,会不会致使其产生讨好的人格?经过对好些孩子的长期观察,我发现如果对孩子严格的同时态度非常可怕,会导致他们形成过分谨慎的性格,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遇到突然的训诫这种尴尬而屈辱的境地,这是源于自小从家长那里得到的惊恐经验。如果家长态度坚定,语气亲切,做好足够的沟通和鼓励,孩子不但听话还越发明白事理。
18. 令人喜欢的孩子是怎样炼成的(6)好孩子炼丹法
在我越来越掌握到怎样炼就一个好孩子的这个炼丹术以后,我接受了一位新学生,她还比较小大概5岁左右,从她的妈妈之前跟我聊天的时候,我已经知道孩子在家里还是很让父母头痛的,而她妈妈其实对她也是相当的严厉,可是为什么没有效果呢?记得一次我和他母女俩一起去参加一个活动,我们先要吃午餐,可是桌子上好几味美食小孩却干脆的说不喜欢吃,因为后面还有活动吃饭时间有限,妈妈又急又气,情绪上来了,一边喂吃一边数落还兼拍打着孩子的小手,小孩咿咿呀呀的哭着妈妈也眼泪汪汪,吃饭变得如此伤心痛苦。之后我们参加了一个小队伍的野外活动,孩子立即兴奋地投入进去。孩子开心了一边的母亲也心心相通,欢乐的情绪由心底里焕发出来,对孩子又百般地宠爱,并且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有些行为是否对他人造成困扰。
通过这次活动,我感觉家长不管是严厉还是宠爱,都要留个心眼,观察孩子的行为细节并尽量了解其动因。对问题要用巧妙的方法,孩子没有自身问题时也要注意她有没有与他人的社交问题。要知道对孩子而言“他人”也即包括父母。
后来孩子来我家上课了,最初她不太遵守课堂的纪律,在与小朋友互动时会比较强势,小朋友被弄得不舒服时她也不开心了。同时她挺聪明灵活,反应快,学东西快;也很敏感,能把握别人对她的情绪。于是,我对小孩儿采取了一些“好孩子炼丹法”—-首先每次我在门口迎接她时,会用朋友间的热情跟她父母聊天,但是当我面对她的时候我会用那种有点距离感的客客气气的态度,设定她就是我的一个陌生的新朋友。态度情绪和精神是可以感染对方的,于是她也自然用相同态度对待我,课堂里当她有不妥行为时,我会冷冰冰说几句或者看她两眼,当她做得好的时候,我的笑容就很有温度了但绝不越界,并及时用准确的语言赞扬她的相关行为,比如你的手工颜色安排特别好,有时我想要求她时我说“你很会照顾比你小的学生对吧?”由于我的语气态度不亲不冷,她会明白我是要她做一些行动的,于是不敢怠慢。慢慢的,她在学习上进步很快,但是每次要来我课堂之前听说又是怕怕的。
后来又有一个中学生需要请我辅导中文兼并解决情绪问题,因为家长也是我很好的朋友,她总是希望我能像家人一样称呼孩子的小名,估计想拉近我和孩子的关系。但我一直坚持叫孩子的学名,也是想一开始就让孩子感受到一个距离,而不至于向我任性不服从指令而影响教育的效果。
其实家长们有些时候也可以选择有距离的个体更独立的亲子关系。
19. 怎样维护孩子的自信(1)听话的好孩子
以前我在香港有一個鄰居他家有三個女兒,最小的和我的孩子是同班同學,学业优秀,还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非常有活力。大女儿却很少见到,一次共同坐公交車,于是聊起了孩子的事情,这位妈妈热心地向我传授关于培养孩子自信的经验教训。
她是这样说的: 当养老大的时候因为没有经验,出于爱子心切的普天下父母之常态,夫妻俩对老大高度关注,孩子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好的给与赞美坏的给与指导,由于父母修养极高谈吐总是带着亲切的态度,孩子也乐得聆听。孩子从幼小阶段已经如此,所以这种生活状态使她以为人生就是这种模式,于是孩子基本上很少犯错,但最后导致孩子每做一个行为都需要等待父母的总结,然后才能开始下一个行为;或者孩子要咨询了父母的正确意见以后才能开始动作。有时父母固然觉得放心,但是慢慢发现孩子出现害羞胆怯被动的不自信的特征。由于家庭后来增加了两位小妹,父母无意中发现在照顾最小的老三时无力太多关注老二,虽然老二的成长中似乎多了一份孤独,但就没有老大的那些问题,于是父母知道孩子的人生尽量让他们自己摸索,而父母也终于腾出了精力好好经营自己的事业。但是老大的情况却一直让他们担忧,最后在孩子大学中期,忍心给她转学去了美国独立生活。
当我写到这里的时候,突然发现我也是这样长大的。我的父亲是一位音乐教师,性格细腻,特别喜爱小孩。我家的情况恰好和上面的家庭相反,二尊届时都有为事业而牺牲一切的精神,所以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面,我的两位姐姐就在放养中长大,到我出世以后,父母突然感觉有了点带孩子的经验,于是在我身上大显身手,我被关照得真的很温暖,在我的中小学阶段,我变成了个非常“听话”的好孩子。
一个人的个性通常是一致的,除非他经受了特别的训练,可以在不同的人面前有很不相同的表现。当然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所以我不但聆听父母的话,还听老师校长的话,也听各种叔叔阿姨的话,我其实最想聆听的是比我大2,3岁的姐姐们的话,因为他们的生活内容和乐趣是最接近我的,我很喜欢跟他们去“混”。但是小时候她们宁肯牺牲几分钱让我帮忙去买薄荷糖,等我回来时他们就不见了,于是我就躺在地上大哭一场。对于年龄很接近的她们而言,我只会听话,不会出主意办“大事”,确确实实实是他们不小的负担一个。
20. 怎样维护孩子的自信(2)听话的孩子变得依赖和失去自信
当我成为一个乖乖听话的包袱时,可能既让长辈安心又让他们烦恼,记得那时候我们的住房内没有洗手间,要去公共洗手间,每次我有内急的时候,都要向家人通告一声。一次我父亲正享受着香喷喷的午饭,我突然向他报告“我去上厕所了哈”。父亲首次觉得这是个问题,问我,“难道你上厕所都不敢自己决定吗?”我也怔住了,原来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于是我回答“我是担心你们找不到我会担心”。确实如此,我已经习惯在别人的关注下行事,如果碰巧他们当时没有关注到,我也会不放心他们没有关心到我时会不会有什么不适。虽然这个上洗手间事件已经是我中学时期的事儿了。
我成长中的每一件事儿都在别人的管理中进行着,我渐渐变得依赖,失去自信。举几个例子。比如女生喜欢打扮,我家两个“不听话”姐姐似乎从来不叫人操心怎么穿着,而我一定要征求她俩的意见才能决定我怎么穿好看,结局是她们把他们不要的衣服都给了我,气质完全与我自己不相符,我常感觉自己被套在别人的套子里闷闷不乐而又不知如何是好。一次我从香港回老家探亲,我家老大强迫我穿上她的火箭头皮鞋去会友,说我太土不像香港大都市的人,我略有抗拒便说我有辱门面,结果当我见到我的以书生气为主的老同学们时又被他们嘲笑一番。读大学时被选为学校广播室的播音员,每次在师生就餐时间读报章时,因为担心读错特别紧张,结果就一直停顿外加重复,而且还始终得不到改善。一次一个作曲系的男生特地来告诉我:你的声音真好听,但是能不能读顺畅一点,每次吃饭的时候,你的声音就在餐厅响起,我跟着你的节奏,一口饭要吞好几次,上课都迟到了。
96年时我家在海南开了一个农场,家里买了汽车。我学会开车后终于能自己上路了。开始开得很慢,总是跟在别人的后面,一天我前面突然没有了汽车,我一下变成领头羊就慌了神,遇到红绿灯时,完全不敢自己做主停还是走,一直到后面的车按喇叭,我才确定我该走了,虽然明明看到绿灯亮了,但是潜意识中必须要有人指挥我才敢于行动。没过多久我家一个亲戚升职做了银行行长配了小汽车,他也是一个从小到大都听话的好同志,那时我们常常互动,一天我坐在他的副驾驶位上,他就一路紧张地问我:是不是该拐右了,是不是这条路。我突然想他应该和我一样到了红绿灯就会更害怕,果不其然,明明看见红灯了他还一边紧急地追问我该怎么办,一边犹犹豫豫地闯过了红灯,因为我故意地一直不告诉他该怎么做。
反而我在农场里的一位农夫带着两个可爱的双胞胎儿子,因为没有太多的玩具,农夫自己用木头做了一个小车。我看它不但做工精良,而且设计非常巧妙,小车有不同于市场玩具车的新颖功能,是我从来没有看见过的造型。我当时就很有感触,觉得没有怎么上过学堂的农夫先生没有机会被教导“好好听话”,所以比起学校出来的高材生在创造力方面,更有胆识。
21. 怎样维护孩子的自信(3)不听话的孩子是怎么炼成的
对于不听话的孩子我们常常说他们是反叛的孩子,也就有了“叛逆期”这个术语,我上网查了叛逆期的描绘给大家看——
叛逆期是指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监护。他们反对父母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他们也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
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叛逆心理才因此产生,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
的确如此,可以说不听话的孩子其实是更早醒觉的孩子,简称早熟。还不仅如此!除了证明自己的独立存在,他们也比其他孩子更感受得到自己的利益得失。
我有一个学生开始向我学习中文的时候只有六岁,他妈妈是菲律宾人爸爸是澳大利亚人,全家就这么一个儿子所以疼爱有加,但是听说孩子不是那么安分的,所以每次妈妈来送他上课的时候都会在教室外面等待,因为担心他在课堂上会有什么不安分的举动。
而他留给我的印象是什么样的呢?首先他身体健硕有个大脑袋大眼睛,走起路来咚咚的,说话声音洪亮有自信。进入教室时仿佛带着一股高高的能量,他来到课堂后大家也似乎更有精神了。每次回答问题或者是做活动,他都是反应最快的。其实,他在我的课堂上没有带来负面的东西,反而是高度集中精神,引领着其他同学紧紧地追随着老师的课程讲解。但是没多久,他就被其他的家长八卦了一次。一天有个家长送孩子来上学,在门口跟我小声地说了他的事情。据说孩子最近突然意识到自家的房子比谁家的小,于是在家里大哭大闹质问父母为什么没有买一个又大又漂亮的房子给他住像谁谁一样,最后强烈要求父母要改变现状,他的父母顶不住,最终很快地搬进了一个尽最大努力能够负担的大房子,虽然比某某的房子还没有那么好,也总算是让孩子平息了怨气。
我小的时候(70年代)也认识一个小女孩子跟他的情况非常类似,虽然在那个年代大家经济和食物都不好,但是她天生体质却很好,每次她出门去和小朋友玩耍时都是兴高采烈,好像满怀着一大堆好玩的游戏节目计划,但是结果却经常是过不了多久就会有家长带着孩子上门投诉。记得有一次被一个家长来投诉,原来是她把一个男孩子的头用石头扔了个小洞,原因是在一起玩耍的时候始终觉得别人不按自己的意见办事。
从这两个案例我们看到叛逆的孩子似乎更敏锐地察觉到自己内心的需要,我称之为原动力,所以他们的行动力很强,在外界看来,他们行动前总是自信满满。有行动就有结果,由于年龄尚小,所以果子有时是坏的,有时却是很好的,家中如果有这样的成员,总会让你亦忧亦喜。
22. 怎样维护孩子的自信(4)听话的孩子PK 反叛的孩子
前面几节我们讲了听话孩子和反叛孩子的不同表现,今天我们将二者总结一下。
听话的孩子容易看他人的脸色行事,做起事情来犹豫不决,因为别人有的时候不一定那么准时地能关注到自己或给自己一个行动指示,甚至有时他们还要揣摩对方的想法,这都需要时间。而听话的孩子他们行动的目标更着眼于别人或者社会对他们怎么看。听话的孩子往往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学校表现良好,学习顺利,获得的书面知识比较多。但是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少,能力稍差,往往需要和他人合作,不敢独自做决策。
反叛的孩子由于心中的自我意识比较强,行动力执行力要强一些,但这主要是朝着对自己好的方向的,比如为自己争取更多利益,为自己的家庭/公司创造更大利益等等,所以有些自私,人际关系会比较差。他们的行动目标不但着重于实际利益,而且希望掌控话语权,有时表现为爱面子。他们一般都是自己解决问题,这个也跟他在成长过程中人际关系不好但自己又乐于行事的两个特点有关。由于自小很难接收到他人的帮助,自己没有请人帮助的经验,甚至很多人不知道遇到困难还可以请人帮助这一方法,所以他们从来没有依赖思想,一切都靠自己,包括做决策。孩子学到的现实智慧比较多,更早投入社会活动,现实经验丰富。
最后我们再看看某个网站的关于自信的定义—-自信心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也称为信心。
从这个定义总结到,自信便能产生行动,而一切成就始于行动。
再回头看看本章对听话的孩子和反叛的孩子的对比,请问,那种类型孩子更容易具备自信力呢?
23. 怎样维护孩子的自信(5)自信来自哪里?
今天我们先来设想一下,在一个数学的课堂里,学生们看着老师在白板上演算着几道题目,获得答案以后,大家都很信服。反之,如果老师直接讲出几道题的答案给学生,大家可能就会将信将疑。对于自己没有经历和见证过的领域,人们很难找到充分的信心,也很难自信地加入进去从事什么活动。就像我們去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或者要和一个陌生人相处一样,也會感覺侷促不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信心也就是知道,知道我們所处的环境,知道我們正在進行的事情,知道我们自己对待这事情的方法,进而可以推算下一步可能会發生什麼,知道这一系列的相关知識。正如當我們對這個陌生的城市熟悉以後,那麼我們有一種如魚得水的感覺,任何時候在任何一個地方行走都不会心慌。
而自信心又是对自己的一种能力的认知,那么自己没有独立处理过问题,又怎么对自己有没有能力处理好问题有所认知呢?就算他人介绍一些方法给你,不就正如前面所讲的数学老师的例子,在没有经历自己的验证的而单纯地听从他人,总会感觉怯生生的,何谈自信力呢?
所以,我觉得一个人要有充分的独自生活或者处理问题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他对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认知到判断到决策到结果,历练越多,对不同领域的认知和对自己的能力的认知与自信也就越高。
而家长为了让孩子拥有自信心,最好的做法就是不要管孩子太多,尤其是对具体的小细节,不要指导太多。这也是因为每个人的大脑结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应该让孩子充分利用他们最匹配他们的大脑的思维同时也是他们最擅长的方法去行事,而不要禁锢孩子们的思维在家长的思维模板里面。打个比方说,就像不要强逼一个有数学头脑的孩子去运用有音乐头脑的母亲的方式去行事。
而经验是需要时间来累积,一年复一年,如果孩子通过自己的行动验证并获得了自己充分相信的真理,累积的真理越多,处理问题的方法越好,自信心会不断的成长。
24. 怎样维护孩子的自信(6)赞美为什么这么重要?
多年前,曾经听一个移民美国后来回国做节目的名人讲了一个他在美国遇到的一件事:一次他和其他家长一起在教室外等待上兴趣班的孩子(看来某些地区的美国孩子和中国孩子学习状况不两样呢!),课间大家都忍不住向教室内张望,课后孩子来到家长身边,他听到一位美国爸爸不断的赞美儿子就是最棒的。名人觉得很奇怪,明明这个美国小孩课堂上的表现并不是最好的,为什么美国爸爸要撒谎呢?当时名人刚到美国不久,所以对西方人的赞美文化还很陌生。我虽然听了他在节目里面介绍了一下他后来已经理解了这种赞美文化,但我还是很纠结为什么赞美就不尊重事实了呢?
一直到我自认为既全面又聪明的自家小孩升入中学—–换了一个学校和地区之后,突然出现了与小学时代很不相符的心理状态,各种不自信,行动上畏畏缩缩的,我才恍然大悟,光是努力提高学习分数,却在各种现实的活动中不敢于采取行动,孩子智商不管多高,也是白白浪费了,因为不能产生任何生产力。我一下就明白了那个美国爸爸有没有“撒谎”的非重要性,以及赞美对孩子自信的真正重要性!
于是我从一个希望做到有威信的严肃的母亲开始练习如何变成一个会说赞美话的妈妈。
“你真聪明,你真漂亮”,最初我只会说这两句话,但每次我孩子听了以后就莫名的骄傲起来,反过来对待妈妈的态度立即就不好了,动不动就大声叫喊,几经研究,我改成这样赞美—-“这次考试的好成绩,都是努力复习的结果,你上课专心,每天都认真做功课,还安排时间做课外练习对你是很好的”;“这么漂亮啊,看来你很会搭配衣服的颜色呢”!情况真的有所改观了,孩子和我的关注点落在了一些具体的行为能力上了。再后来,经过观察我的一些优秀学生家长的赞美方法,我也能说出让孩子高兴又能保持谦虚的赞美:“你的奖学金真的好棒哟,你的专注力很不错又能勤奋学习。。。。。,当然还要继续保持这样的学习劲头,这样才能在明年后年继续有收获哦,否则,总不能靠一个中学的奖学金用一辈子吧,哈哈哈!
赞美的效果是怎样的?当我用第一种方式赞美的是结果,孩子没有从中受到多少教育,只是感觉自己了不起,并对周围人产生傲慢的态度了。
当我用第二种方式赞美孩子的态度的时侯,既赞美又等于是点名了取得成绩的原因,孩子既高兴又从中学了道理。
第三种赞美不但让孩子享受了现在成绩带给自己的开心,还让孩子产生继续努力下去就有更多的美好事物发生的愿景。
但是要牢记的是并不是每一次孩子的行为我们都要赞美或者指点意见,否则我们又要掉进管理孩子太多而导致孩子每个行动都要等待父母的指点评价的模式
25. 怎样维护孩子的自信(7)聊天模式也能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我孩子出生后我一直在家照顾她直到她去上小学,那段时光由于时间充足,我们一起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成长中遇到的问题都及时甚至提前做好应对。孩子非常活泼和灵敏,每次去相馆洗照片,老板娘总是说我家孩子是外国人,她觉得只有外国人才能这么小就有这么自主笃定的神情。
孩子进入小学时,我们移居香港我开始上班了。每天都觉得时间匆忙,我总希望利用点滴时间加紧对孩子的教育,尤其喜欢利用聊天的时间。最初孩子每天回家都会有说不完的学校话题,我每次都能地揪住中间的一些事情及时地对她进行教育,刚开始她会发脾气,说我打断了她,后来她开始沉默不语了,开始不和我交流了,喜欢自己玩自己的了。
多年后我终于弄明白了与孩子的关系犹如朋友,那么沟通模式也必须到位,我用了以下的聊天模式,终于又和孩子通上了心灵的电波。
一,专心致志地听;二,不时发出附和的声音或者提个小问题,表示自己继续在专心,比如:“是吗? 他为什么这么说?”这样可以鼓励对方继续有条不紊的演讲下去;三,当遇到家长认为可以给意见时,要用巧妙的方法,比如提问:“他这样说话效果结果怎样嘛?”—–答案可能是:“结果把小红弄生气了”。然后家长此时只需要一个大声的: “唉!”其实孩子就会感受并学习到,那样的说话效果– –唉––是非常不好的,她自动就会摒弃。
四,偶尔家长也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一定简短,不要抢了孩子在谈话中的主角位置。可以这样说:“可见小明说话方式真不好,咱闺女不会这样吧?”此时孩子可能有两种表现,一是:“我可不会这样”;另一种是:“能不能光听嘛!现在又不是讲我的事儿”。此时家长最好笑笑而过。如果家长不要随时随地评判孩子,孩子犯错,要找到合适的方式和时间来特别指导,孩子的信心才不会随时被灭掉。
家长把自己定位为聆听者学习者,孩子就能在父母留出来的思想空间中遨游。
26. 怎样维护孩子的自信(8)家长怎样和孩子聊天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很多家长希望在家里树立一个威严的形象,以便需要教导孩子时他们能顺服一些,我以前也是如此,但最后发现不但没有镇住小孩,反而家庭气氛一点也不亲热和欢娱,与孩子的沟通更难。每每看见那些和孩子打成一片的家长,万分羡慕,自己却很难从一个严肃的角色转换为一个孩子一般大的天真自然的形象。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尝试,我找到改变自己的方法。我们先看看下面两种对话,大家很容易就知道怎么变得亲和起来。
下面是一个不成功的聊天模式:
儿子(非常严重的表情): 今天小明打了小红一拳,数学老师要他罚站到教室门口,结果他从门口溜走了!
家长(严肃的表情):这样的行为你觉得对不对?
儿子(面有怯色并降低声调的): 不对。
家长( 继续严肃的):你觉得怎样做才对呢?
儿子(也许声音更低了,头也低了): 我应该。。。。我应该。。。。
此时此刻,儿子身体内的那份天然的自信和正常情绪被威风的家长一扫而光了,其实儿子什么坏事都没有做,本想好好的表达一下自己的见闻,炫耀一下自己的口才,甚至潜意识里希望能让家长看到并赞美自己相比小明是多么的优秀。。。。。。
如果你家孩子比较敏感,有点脾性,结局可能是这样的:“你真讨厌!”“咣!”他关了自己的房门,慢慢地你会发现自家孩子怎么不喜欢说话,或者沉溺于看书,甚至沉溺于玩电脑啦!
现在我们来把这个聊天改一改:
儿子(非常严重的表情): 今天小明打了小红一拳,数学老师要他罚站到教室门口,结果他从门口溜走了。
家长(做出符合儿子的话题的表情):真的吗?!事态很严重呢。
儿子(绘声绘色地描绘): 开始老师很紧张,后来打电话在他家里找到他了。
家长( 继续做听故事的表情):他为什么打人呢?
儿子(像个大侦探一样的): 老师询问了小红,还请其他人做了证明了,原因就是他想借笔,人家不借。
家长(做出分析的样子):小明大概性格很急躁吧,现在麻烦了,怎么办哦?
儿子(煞有介事地): 我看吧,他应该。。。。。。。。
家长(夸张地欣喜地):你很会理性地解决问题嘛,你就不会打人,我们就是要多用语言沟通各种问题!
儿子(此时肯定是高兴和自信的):有我老爸老妈的教导,我的为人你就放心吧!
如果你孩子能说出最后这句话,不但可以让家长放心,而且孩子也有感恩和谦逊的修养。这句话其实家长可以常常直接教导孩子说出口来,以后再提醒他常常挂在口中,慢慢就能融入内心。
27. 怎样维护孩子的自信(9)对孩子究竟是管还是不管?
在前面的篇章里我们讨论到了为了维护孩子的自信,我们尽可能的让他们自己独立行事,那么是不是家长就越不管孩子,孩子就越多历练能树立更强的自信心呢?
目前的家庭中出现两种有特色的管教孩子的方式,一是虎爸虎妈强势管理型,一是新潮的放养管理型。看了我的文章的家长都应该不会采用第一种了,但是对于放养型,却感到犹豫不决,或者不知道怎么实际操作。
那么我个人的观点是上面两种都不是最好的,我赞成中庸型的《重点管理法则》。
说起放养,我们50,60年代的人,估计大部分都是放养长大的,但是那个时代中国是一个比较单纯的社会,社会比较安全,所以有放养的许可环境。而目前的社会较为复杂,也会有危险的情况,同时由于很多家长都带着孩子共同成长,所以如果某个家庭对孩子完全不管不顾,那么有可能孩子会因为走太多弯路,远远落后于其他孩子,从心理上可能会失去信心继而失去各方面成长的动力,毕竟他们没有足够的智力来判断自己是否真的落后。所以我认为家长还是可以在适当的地方给予一些意见和指引,生活还是要适应社会的改变。设想一下,也许很多很多年前,年幼的孩子没有书本学习,都是靠自身成长,或许有成人的指点;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出现学校和书本,很多以往的经验都变成知识,可以在学堂里先学习理论了。如果有人还是要维持曾经的生活方式,那就不要送孩子去学校,而是让他自由的生长。我用这个想象中的例子给大家,相信就比较好理解为什么家长对孩子的教养也要顺应社会的变迁。
所以我觉得重点教养孩子法则应该适合当下的社会。
那具体怎么操作呢?我还是举例来说吧:比如在孩子0-3岁时,家长可以培养孩子的愉悦情绪,智商的开发(比如聆听音乐),健康的摄取食物和作息的习惯养成,等等;又比如在孩子的小学期间,可以着重于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初步的人际交往能力,尝试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锻炼强壮身体,等等;中学至大学阶段,着重于孩子的社交能力,活动能力,学业上抓住重点科目的辨识能力,克服困难的能力,审美能力(比如着装打扮),是非判断能力,与异性的关系处理等等。也许看到这里有家长会觉得这管的太多了吧,其实要看看这里所经过的时间是多少年,其实就不算什么了。
在孩子一些的成长关键点,家长还是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指引,那么为了指引正确,家长除了自己要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还是要在平常的日子对孩子充分的关心了解。
28. 怎样维护孩子的自信(10)对孩子《重点管理原则》的案例?
一个中国大陆的名女人(大概是50年代出生)在做亲子关系讲座的时候,谈到父母对她的关心和培养,其中一点让我印象深刻,而且令我感叹的是怎么其母会想到这个方式来教育孩子,而且后面还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名女人是这样讲的—–当她读中学时住进了学生宿舍,也算是进入小社会吧,那时她母亲要求她每天要做一件事情就是帮宿舍同学扫地板,在中国大陆生活过的人应该对扫地这件事情印象都很深刻,可能因为居住面积还是有一点大,但是灰尘又总是很多,那时的中国大陆到处都有这么一件很日常的工作,这个工作遍及家庭、学校的教室、宿舍/操场;机关单位的工作场所等等,等等,就像每天每人都要吃饭一样,但是苦恼的是谁洗碗。扫地也是一件既脏又很烦人的工作,一般大家都是轮流劳动,但还是常常产生矛盾。
这位名女人的母亲对孩子要求每天早上都要帮宿舍打扫地板,孩子一一照做,不但不和室友论彼此,还必须要提前起床,难能可贵的是还要坚持数年。在她无偿地为大家做了这些劳动以后她得到的是同辈对她的尊重、感激、爱护、回报,她从中感受到了付出与收获,也训练了自己的承受力和耐力。所以她后来能保持不管是个人智能还是人际关系的发展都努力付出不停耕耘,最后功成名就。她出生的那个年代就像我前面的文章所说的大部分家长对孩子是放养的形式,相信这位女士的父母有更高的境界,所以在关键的时候给了孩子不少的好主意,起到了重点管理的作用。这位女士的名字叫做毕淑敏。
另外一个案例是这样的:一位母亲是从中国大陆来到香港的,孩子在中学三年级的时候面临选科,孩子的母亲也希望在关键的时候能够帮助孩子一把,于是跟孩子一起研究了一番,其中孩子想选地理,母亲询问为什么,孩子认为自己喜爱旅游,希望透过地理先学习了解世界各国,母亲认为孩子的想法可以更好发展其兴趣所以给予支持。可是没想到开学以后拿到书本,才发现香港的地理课不同于中国大陆的地理课,香港的地理课更多的是研究地球的地质理论知识,而中国大陆的地理课,却是介绍中国的各个省或者世界各个国家的气候物产和风土人情。母亲因为自己过往在大陆的学习经历误判了孩子的选科,最后孩子学着枯燥的地质学基础知识,直到中学毕业。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要帮助自己的孩子,或者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成就,与他们接受到的指导是否专业有效是息息相关的,而这些指导很有可能就是来自父母。父母指望着孩子成龙成风,假如有一天孩子问你们自己可以先成龙成凤吗?是不是亦不无道理呢?做父母的先想一想自己的观点是否全面准确,或者需要先进行学习研究,才有能力去给下一代正确的意见。
在某些关键点上家长给与意见甚至是要求,甚至推动着他们去执行,这就是我的中庸型的《重点管理法则》
——-待续——